
通關一體化實施以后,通關變得更加便捷,很多企業也享受到了通關一體化帶來的便利。一體化指的是有的企業在一個地方,但是貨物的進出口可能在另外一個城市,原來海關的分布是按照屬地化的,一個地方的海關自身是一個獨立的監管體系,現在實現了區域通關一體化以后,企業可以自主地選擇申報、納稅、驗放地點和通關模式,以往需要在多關辦理的手續可以在一個海關辦理,進一步簡化手續。并且,這一改革舉措最終將通過信息化落地。因此,作為企業,通關信息化程度越高,享受到的一體化改革的便利越多。比如很多企業選擇使用云通關一體化通關平臺,因為云通關平臺與 QP無縫連接,申報企業在云通關平臺生成符合申報規范的數據后,可自主選擇申報關區進行申報,享受一體化帶來的便利。
簡單整理了三點通關一體化的戰略意義:
一是有利于提升我國全球物流運作水平和外貿進出口競爭力。在全球關稅普遍下降的大趨勢下,貿易便利化及相關物流運作成本逐步凸顯,成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提高進出口貿易競爭力的著力點。所謂向深化改革要紅利就是要降低行政審批和官僚主義成本。相關研究表明, WTO
《貿易便利化協定》有關提高通關速度和效率標準生效后,我國企業國際貿易成本可降低13.2%。另據世界銀行2014
年對全球160個經濟體的物流績效指數(LPI)排名,我國以總分 3.53位列第28位,比
2012 年排名下降了2位。其中,海關和邊境管理效率排名38
位、比 2012年排名下降8位;物流服務能力排名第
35 位,比2012年排名下降7
位;貨物按時交付率排名第 36位,比2012年排名下降
6 位。由此可見,全面推進通關一體化改革具有很大的提升我國全球物流績效水平和外貿競爭力的戰略意義。
二是有利于促進國內經濟增長和增加百姓就業。通關一體化不僅影響進出口貿易本身的便利化運作,而且會影響到正處于“ 轉型”
和“換檔” 過程中的經濟增長三駕馬車的力量均衡。產能過剩、產業升級等結構性問題需要企業
“走出去”在全球市場尋求解決之道。在外貿進出口當中,大量中小企業所從事的加工貿易以其兩頭在外的運營模式,對運輸和通關等時效性物流成本十分敏感,而它們恰恰是促進國內就業的主要平臺。據商務部的數據,
2012年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約10萬家,直接從業人員4000
萬左右,約占我國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的20%。如果算上相關配套產業就業人員,實際可能帶動超過1億人就業。新一屆政府將 2014年政府工作的一個重要目標定位在實現至少1000萬人新增城鎮就業,并將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
4.6% 以內,這離不開外貿發展。現實的看,在今后一段較長時期內,加工貿易進出口仍將是我國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由此可見,全面推進通關一體化改革對促進外貿穩定增長和增加國內就業具有戰略意義。
三是有利于落實政府簡政放權和海關服務資源配置市場化。以 “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為基本目標的京津冀通關一體化改革,既是政府簡政放權的自我革命,也是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必然要求。從披露的改革要點來看,實際給企業進出口物流相關運作提供了選擇的多樣性,有限地開放了京津冀進出口通關服務市場,增加了讓市場配置通關服務資源的可能性,使企業無需在國內不同關區關界之間多次申報、檢驗、放行。與之相配套,2014年國家將繼續免收出口商品檢驗檢疫費用。這不僅有利于提高企業通關效率、降低通關成本,而且有利于遏制政府“閑不住的手”過界干預微觀經濟活動。由此可見,全面推進通關一體化改革對落實全面深化改革戰略部署、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具有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