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自貿區外高橋保稅區海關七號門,集裝箱運輸車頻繁進出。12個海關卡口前,12米長的黃色減速區域特別醒目,“這是今年才安裝啟用的熱熔型雙組震蕩標線和鑄鋼減速帶,車輛駛過時有明顯震蕩感,以此來提醒駕駛員及時降低車速。”外高橋保稅區海關物流監控一科副科長茅曉峰解釋道。
3年前,這里的卡口每天排著長隊,車子恨不能插翅飛越過去。“車輛過關速度越來越快,現在反而要加設減速帶和限速安全警示牌,確保安全。”茅曉峰笑著說。
海關卡口關員 “‘豬鼻子’用不上了”
33歲的茅曉峰,在海關一線卡口工作了7年多,對上海自貿區試點改革帶來的變化,感觸特別深。
剛到卡口上崗,小茅跟著前輩學習驗證后敲章,學了兩個星期。“因為貨物的不同屬性,相配的海關單證有20多種,要敲不同的章。”工號章、海關驗訖章……小茅掰著手指頭數,“一共7類17個章,每次都要不同組合。”
小茅麻煩,貨運司機也不省事。車到卡口,熄火,拿著單證下車,給崗亭里的關員審核、敲章。再上車點火啟動,駛入卡口里的空地,再熄火,到旁邊的海關作業室審核其他事項,總計要“兩下兩上四敲章”。
因此,卡口排著長隊,空地上停滿車輛,時間一長,汽車尾氣就會彌漫整個區域。“瞧,這是我們自己買來戴的防塵面具,大家戲稱為‘豬鼻子’。”小茅拿出一個灰色物件對記者說。
如今,機器代替了人工,各種海關單證信息“壓”進了計算機,紙質的各種單子就簡化成一張核放單。貨運車輛到達卡口時,司機坐在駕駛室,將單子上的條形碼對準車道上的掃描器,只聽“嘀”的一聲,卡口欄桿自動抬起,準許貨車通過。司機從過去的“兩下兩上四敲章”,轉變為“零下零上不敲章”,平均過卡時間從6分鐘縮短至30秒。而這30秒里,智能卡口驗放管理系統一次性完成車輛GPS信息核銷、車牌及集裝箱號自動識別、貨物信息掃描驗核等程序。小茅說:“我們再也不用天天呼吸汽車尾氣了。”
“以前貨物到港,企業要先報關、再報檢,至少要大半天,第二天車隊去港區提貨,運到企業倉庫,又要在卡口排隊。”捷開依(上海)物流有限公司倉庫經理董海文說,“到了倉庫通常中午以后了。”全部搬運進倉庫、整理好,已是晚上9點了。“那會兒平均每個月有近一半工作日加班,沒時間陪女朋友,她經常抱怨。”
董海文至今還記得,2012年春天,女朋友生日,約好晚上6點半一起吃飯慶生。結果,集裝箱車下午兩三點才到倉庫,五六百噸的有色金屬要卸。一直到晚上8點多,小董才下班。
2013年5月,小董與女朋友結婚。9月底,上海自貿區成立。后面3年時間里,自貿區海關的改革一項接著一項,先入區后報關、智能化卡口、單證無紙化、分送集報……這些改革措施的“疊加”,直接讓小董脫離了加班的苦海。“手續簡便,過卡口又快,卡車拉了貨物,早晨9點就到了倉庫,開始裝卸。”小董說,原先一票20個集裝箱,10輛卡車運一天,現在5輛卡車上下午各拉一趟,公司可以利用多出的運力開拓新的業務。
人員也精簡了。原先倉庫辦公室有兩個文員,一個輸入各種信息,一個校對。現在只有一個文員,只要先期輸入5項最基本信息,馬上會獲得海關提貨通知單回執,憑此回執,公司直接從港區提箱裝貨、進區入庫。“我們裝卸貨物的時候,文員再慢慢準備其他材料,在規定時間內辦結報關手續即可。”小董說。
“企業得利,個人受益。”小董說,“現在我基本能準時回家吃晚飯,太太開心多了。”
在上海自貿區海關工作組貨物貿易監管組組長林利手中,有這樣一組數據:
諾基亞通信(上海)有限公司參與了上海自貿區海關“自主報稅、自助通關、自動審放、重點稽核”試點,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7月,一般貿易共計申報2889批次,其中98.75%通過“三自一重”模式操作;
上汽通用參與上海海關推出的匯總征稅改革后,稅款備付資金由月均1億元降到2000萬元,月均盤活資金8000萬,月均節省利息2萬元,通關效率提高50%以上;
……
“‘三自一重’作業模式和匯總征稅改革等制度,都是自貿區貿易便利化的又一次增效提速。”林利認為。據測算,自貿區一線進境貨物入區通關時間平均縮短2—3天、成本平均降低10%;一線實際進、出境平均通關時間較上海關區平均通關時間縮短78.5%和31.7%。
更讓林利和她的同事欣慰的是,自貿區海關的改革,受到市場第三方的高度肯定。
上海美國商會發布的《貿易環境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52%的受訪企業認為自貿區幫助企業更加高效益、低耗時地完成通關手續。在普華永道、美商會等機構調查中,上海自貿區海關推出的“先進區、后報關”制度都被企業評為最重要、企業受益最廣、影響力最大的自貿區改革之一。2015年第三方評估中,“通關效率”在“當年進步度”與“國際先進度”2項指標中均獲評最高分。
“到29日,上海自貿區成立3周年了,現在,我們更多考慮如何讓企業享受到更多改革紅利。”林利感嘆道,“任重而道遠啊!”
在上海自貿試驗區的采訪中,記者不斷聽到企業感嘆——“變化太大了”“感謝自貿區”,同時也聽到職能部門對企業的不停詢問——“你們還有什么需要?”政府部門與市場主體之間,明顯形成了良性互動格局。
互動不僅是海關一個部門。
上海自貿區成立3年來,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先行先試推出了一系列“接地氣”的改革措施,為企業和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改革紅利。比如,在貿易便利化改革中,職能部門通過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監管模式,簡政放權,優化流程,增加透明度和可預見性,進而促進貿易效率的提高和貿易成本的降低,“引進來”與“走出去”同步提升,同時催生了新型貿易業態,助力結構轉型升級。
如今,上海自貿區的不少改革措施在經歷了市場考驗后,陸續走出上海,向全國復制推廣。然而,作為全國首個自貿試驗區,更值得推廣借鑒的,也許是上海自貿區以企業為導向、以市場為導向,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的創新精神與改革理念。
“接地氣”的改革,才有真正的生命力。